居酒屋izakaya文化

飲食文化

日本菜,素來是「看」的菜系,色比香、味更重要,在手機先吃年代,更有優勢,無怪乎3千元1位的廚師發辦,訂位排至少半年。

日本菜種類繁多,阮囊羞澀之輩,懷石料理只憑相機光顧;板前壽司,買機票往日本吃平過香港,往台灣吃聽懂師父講解更開心,在香港捨不得吃;天婦羅未懂欣賞炸漿內「蒸」熟之技,無緣;和牛可以,但涮涮鍋、燒肉、壽喜燒皆分量少,節省一些吃美國prime牛扒或法式entrecote,啖啖肉而非啖啖油,更爽!拉麵佩服日本人craftsmanship,但3、4倍雲吞麵價錢令我心理不平衡,而且不宜配酒;惟有居酒屋,小食、主食都有,配酒選擇多,氣氛又輕鬆,價錢不貴,故港台日均常去。

居酒屋應比喻為英國的 pub,以飲酒為主,兩者客人亦常飲至酩酊大醉,或比喻為港式茶餐廳,菜單平民化,家庭主婦也略懂煮,選擇函蓋本國 (中日)及外國(西中)。

日本居酒屋規矩先上有料小菜,這些非名店的先付或高級法餐的amuae bouches,僅猶如街坊酒樓的花生、蕎頭,這陋習香港反而並非每間店都要,我喜冷菜、漬物,如慢煮蘿蔔絕對歡迎,但枝豆、魚乾、涼拌椰菜則第一印象大打折扣。

第一杯酒,我喜叫生啤,因為懂用日文叫。啤酒上後點小食,選擇包羅萬有:凍醃牛蒡、冷奴(凍豆腐)、熱焗銀杏、溫酒浸魚鰭、國產牛西式三文治、中華煎餃子,我必叫以芝士、鮪魚內髒醃成的酒盜,umami十足,最近也愛上冰頭漬,即鮭魚頭枕骨。

小食之後,如吃涼菜,有XYZ沙律,差不多全是同款西式雜菜沙律加上不同料頭,醬汁也篇一律現成胡蔴汁或醋拌,可免則免。刺身選擇可能是大路鯛魚、劍魚、中下價吞拿魚,香港就當然有三文魚,等如散叫自助餐魚生,不會熟成處理,用台灣叫法稱之為生魚片更妥。不過,我也試過在日本居酒屋吃活魚刺身,從魚缸用手指點,然後即劏,但師父手勢未至將「半生」魚放回魚缸游水。食魚生,最宜飲微熏型日本清酒、甲州Koshu或乾冽雷司令白葡萄酒,在日本的話,葡萄酒單不弱於日本清酒單。

到吃熱菜,關東煮,每店湯、材料「略」有不同,吃時很有趣,其他煮物材料任店主搭配,不過往往過鹹過甜,使人多飲酒。揚物炸雞、餃子或年糕等,炸後沾沙律醬、檸檬汁,不失望也不厚望,但不及香港大牌檔變化多端。燒物則普遍不俗,燒生蠔、原條喜知次、西京燒魚柳、牛舌、牛羊扒或薄切豬牛柳卷,煮法簡單反而襯托食材實力,串燒往往有驚喜,常有各部位雞,甚至內臟 (荷爾蒙燒) 可選。

吃熱菜時,飲酒更多變化,凍熱飲醇型日本清酒、威士忌蘇打、水割或茶割燒酎、歐美紅酒,日本的紅酒Muscat Bailey A 則太簡單,似果汁,只可說一試無妨。 吃完熱菜,居酒屋老闆常會唱歌助興,炒熱氣氛,令客人吃飽仍繼續留店飲酒,此刻大陸、日本文化最接近,不求好酒,只求微醺高興。最後主食,烤飯團、卷物壽司、魚生下欄丼物、中華料理炒麵,普通湯麵,因客人大半已醉,店家也不重視,甜品更乏善可陳。

傳統社會學教科書說,日本乃群體民族,故一般商社放工後,上班族到居酒屋,以酒為媒做team building,直至尾班地下鐵才回家。元宇宙到來,人人變宅男宅女,此文化能否再續?

圖:梁衛民 Sammy Leung